5月8日,由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主办,川渝劳动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联盟四川秘书处、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劳动和实践教育专委会承办的第二届劳动和实践教育论坛在成都行圆满落幕。
四川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杨成林,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王方文、副主任杨驰云、办公室主任肖俊娅、劳动和实践教育科科长王锐,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劳动和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唐小平,重庆市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校外活动部主任谷代波,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主任杨伟斌,以及来自川渝两地的教育专家、教育界同仁、热心四川劳动和实践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共约5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论坛由四川省学校国有资产与教育装备中心工会主席、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代倩主持。
本次论坛以高质量发展主线为引领,重点围绕“区域劳动教育与创新实践”这一主题,有来自四川和重庆的部分优势区县、特色区县,也有来自四川一些农业县校外活动中心以及基地的代表,省内、国内的专家、学者,分享来自区县、基地的优秀实践主题和案例,总结区域发展实践,为教育部门、学校、基地(营地)、校外机构等劳动和实践教育实施主体、资源服务主体解读和发布新一年劳动和实践教育的新路径、新趋势、新成果,聚焦创新实践对于推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意义,深化区域间特别是川渝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加快川渝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会上,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劳动和实践教育专委会专家委员会、成都市蒲江县教育局、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三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劳动教育项目组等就劳动教育政策沿革、区域劳动和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和实践教育等与参会各界人士进行了精彩分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朱晟利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杨成林副会长首先代表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和承办单位在致辞中向出席论坛的省内外专家、教育局同仁、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杨成林指出,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后,我省初步形成了劳动和实践教育的总体布局和政策体系。
杨成林指出,本届论坛将延续首届论坛“开放、交流、共享”的一贯风格,分享、交流劳动和实践教育的新认识、新成果、新经验,为与会单位提供学习借鉴的思路与样本。
杨成林强调,劳动和实践教育专委会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教育厅的安排部署,在教育装备中心指导下,通过承担事务性工作,探索平台化路径,尝试专业化架构,开展互动性服务,推动建成一批规范化、示范性的劳动和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打造一批区域性、特色化的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组织开展一系列符合中央精神、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教研及展评活动,为推动劳动和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劳动和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地平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教育家邓北平作题为《新时代语境下我国劳动教育政策背景考释》的精彩专题讲座。就我国百年来特别是建国71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劳动教育政策沿革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梳理和阐释,让与会代表在新时代如何把握劳动和实践教育政策与如何进行具体实践有了新的认识。
邓北平认为,我国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两个根本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抓住了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魂。对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党育人——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就是要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对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五育并举,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立德树人,要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全面发展。
邓北平进一步强调,只有系统地理解和正确地把握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的高度去认识劳动教育,从国家宏观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五育并举的历史意义,我们才能真正全面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以育人方式为抓手、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宏伟蓝图。
蒲江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高瑞涛以《探索“1+N”劳动教育模式涵养“四全”劳动教育生态》为主题,全面介绍了蒲江县在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做法。作为成都市劳动教育试点县,蒲江教育局紧密围绕县经济发展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形成具有蒲江特色的“1+N劳动教育模式”,即:1套必修课+N个选修课,构建全学段覆盖的课程体系;1所学校+N个场地,构建全场景支持的协同机制;1次集中展评+N个常态活动,构建全过程融入的育人体系;1份任务单+N张养成卡,构建全社会参与的评价体系。蒲江区域整体推进劳动和实践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全省其他一些区县学习、借鉴。
广元市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教育股股长肖骞以《筑劳动教育之根 塑科学育人之魂》为主题分享了苍溪县的做法。在广泛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时,因地制宜,围绕农业县特点,苍溪县注重传承中华传统劳动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抓手,结合现代农业特征进行劳动和实践教育;该县十分重视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截止目前,苍溪全县已建学农实践基地57个,占地291亩,能提供每个学生拥有近3平米的劳动实践园地的条件保障;到2021年底,全县劳动实践场所将实现和达到一校一基地,苍溪县全县的劳动和实践教育阵地建设及课程建设很具特点。
金牛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许家玲以《实施“全劳动教育”构建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为主题,重点介绍了金牛区在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地构建了“一核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向贯通(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贯通)、三轨同步(理念同步、课程同步、空间同步)、四轮驱动(组织体系、师资培训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下的“全劳动教育(全区域推进、全资源整合、全课程融入、全主体参与、全路径实施、全过程评价)”金牛模式,无论是受到教育部称赞的《金牛区中小学、幼儿园6+16+N劳动清单》,金牛区还是组织体系上的“中心+联盟+示范校”,抑或是师资建设上的“十百千工程”计划以及劳动评价上的“劳动护照”、“劳动勋章”的创新与探索,或者是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七彩劳动周模式——劳动即生活 活动即课程”、全兴小学的“田园特色”、机关三幼将劳动教育课程自然融入“聪慧课程”体系中等等,都给我省其他区县、学校及幼儿园进一步深入推进劳动和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刘莹云以《活用“支点”推动区域劳动教育》为主题分享了兄弟省市重庆市巴南区的做法,巴南教育综合实践中心这个“支点”,很好地“撬动”了巴南区的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该中心14人劳动和实践教育教师团队,以基地为依托,以课程研发为抓手,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课程设计”,通过:“找准支点位置,让区域劳动教育的开展事半功倍”;“锤炼支点的牢固度,让区域劳动教育的开展使得上劲”;“扩大支点体积,让区域劳动教育开展遍地开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巴南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创新能力融为一体,解决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只知道有“劳动教育”而忘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问题。
三台县教育和体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赵海艳以《诗韵梓州 美丽三台》为主题分享的三台县劳动和实践教育推进方式,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三台县是个拥有150余万人口的农业大县,11万中小学生该怎样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他们的做法是,厚植本土地域劳动文化,紧扣时代脉搏,以“根植故土 洞察世界 胸怀天下”为主题,精心打造“诗韵梓州 美丽三台”系列劳动和实践教育课程。围绕“博物馆+潼川古城”,开发设计了“寻梓州历史 传故土文化”课程;围绕郪江古镇开发设计了“探秘古郪国 传承汉文化”课程;围绕“梓州公园+东山公园”开发设计了“寻觅诗圣足迹感悟国学魅力”课程;围绕鲁班湖开发设计了“游生态鲁湖 悟工匠精神”课程;围绕中央厨房开发设计了“科技助力食品安全 创意打造健康美食”课程;围绕“豆豉博物馆+绿溪优食谷”开发设计了“寻踪新兴农业 探秘现代科工”课程。三台县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新模式,加强基地、学校、机构间的密切协作,推出的“阵地+”(“阵地+学校”、“阵地+农户”、“阵地+村镇”、“阵地+市集”、“阵地+工厂”、“阵地+社区”、“阵地+基地”)研学实践模式,十分富有创意。
省农科院劳动教育项目组副组长滕松以《让学生爱上劳动》为主题分享了省农科院示范园的主题建设经验。占地面积2452亩的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与会人士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广阔视野,示范园设置有现代农业科普观光区、农产品加工区、科研成果展示区、设施农业科研区、旱作农业科研区、园艺作物科研区、大田作物科研区和科研配套功能区等八大功能区,集科技创新、成果示范、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普观光于一体,紧跟时代步伐。示范园基地还向会议展示了以下特点:一是现代农业科普观光,开阔眼界激发探究热情;二是农业专家全力支持,课程执行专业保障;三是四季作物轮流劳作,劳动内容丰富多样;四是劳动工具紧贴时代;五是课程设计契合校方需求;六是不仅强调劳动体验出力流汗,同时要求观察思考时要既动手又动脑;七是融入生涯规划,启发了解行业职业;八是融入家庭劳动,让劳动教育全面落地。基地餐饮住宿规模大,1.7万平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尤其是园区安全保障有力,9.6公里围墙与外界隔断,园区实施了封闭式管理,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大中小学学生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的好去处。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参与本次论坛劳动和实践教育经验分享活动的区县、机构、基地,展示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经验分享单位和机构、基地对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关于劳动和实践教育政策文件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且都是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予以贯彻落实,都是在努力使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落地生根。
2.从区县劳动和实践教育的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体现了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把握劳动和实践教育体系的客观规律,又因地制宜,适当融入创造创新实践;为我省劳动和实践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迭代升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各区县既有把劳动和实践教育常态化的中长期规划,又有根据党和国家安排的重点实施内容,比如各区县都把2021年建党100周年列入劳动和实践教育的工作重点,有的甚至确立了2021年为红色研学主题年。
4.蒲江县具有蒲江特色的“1+N”劳动和实践教育模式,金牛区“一核引领 双向贯通 三轨同步 四轮驱动”下的“全劳动教育”金牛模式,为我省其他县区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的谋篇布局、精耕细作提供了极具参考借鉴意义的范本。
5.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园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时,既要注重劳动出力流汗,更要注重与新时代接轨的劳动新形态动手动脑,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朱晟利教授在总结评价时讲的那样:
六个单位的经验分享可以概括为“实”、“全”、“新”三个字。
所谓“实”,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有关劳动和实践教育政策有力;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三是注重教育实效,各区县都取得了系列劳动和实践教育成果;四是“实在”,分享经验都是干货,可借鉴,可推广。
所谓“全”,一是经验分享单位区域覆盖面全,有来自农村、城市、城乡结合部以及重庆市巴南区的区域构成;分享案例的劳动和实践教育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研机构、基地全覆盖。二是分享的内容全,覆盖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环境、师资、机制等等。
所谓“新”,经验分享的理念新、模式新。如蒲江县的“1+N”劳动教育模式,涵养了“四全”劳动教育生态;苍溪县的劳动教育阵地建设、课程开发较有特色;金牛区的“一核引领 双向贯通 三轨同步 四轮驱动”,实施“全劳动教育”,构建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重庆市巴南区通过建立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撬动区域劳动教育开展;三台县的多元化研学实践课程和阵地+实践教育模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川省农科院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努力让学生爱上了劳动。
我们广泛开展劳动和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倡导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我们培养劳动者,造就劳动者,我们自己也是劳动者。劳动创造幸福,劳动者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培育与造就更多的幸福的劳动者。
通过本次论坛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的劳动和实践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市(州)、区县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朝着纵深发展。我们相信,在可以期待的日子里,我们全省的劳动和实践教育一定能够努力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原定300人规模,因报到人数不断刷新,不得不临时一再增加座位。尽管如此,还有不少人只得站着与会。参会踊跃,场面火爆。共计约500人参加了论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劳动和实践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程度、影响广度。
本届论坛由地平线普瑞青少年实践教育安仁营地、四川行学实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龙腾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邓小平故里旅游区等5家单位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