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雁荡山时,有时“如行刀背”,而且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徐霞客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只能叫仆人脱下裹脚布接成布绳,依次从悬崖上悬空而下。等下到石级处,仅能容纳双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悬壁下面,深有百丈。后来,他们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才攀到上一层的岩石上,得以脱险。
除了自然之险,还有人祸:如衡阳遭遇劫匪,靖州遭遇小偷,到云南,一直跟随多年的旅伴顾仆竟然携款潜逃,卷走了丽江土司送给他的“黑香白镪十两、黄金四两”。
他走出洞口对众人说,洞里没有鬼怪,却有奇特壮观的风景
在赴云南的万里遐征中,徐霞客有一位同伴静闻和尚,他曾用指血抄写了一部佛经,他要和徐霞客一起去大理,将这部佛经供奉于鸡足山道场。不幸的是,他们在湘江遭遇劫匪,悲惨逃命,静闻受劫匪刀伤,几天后病死在广西。
“必窆骨鸡足山。”这是与徐霞客萍水相逢的“驴友”静闻留下的遗言。一位日益年迈、在万里孤旅中跋涉的人,要为一位已死的人实现遗言吗?回答是肯定的!
一年后的冬天,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和那部经书抵达鸡足山。他抵达的时候,鸡足山古寺中的众僧无不动容。这是徐霞客对诺言的履行,对逝者的告慰。虽然萍水相逢,当事人已逝,我也要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完成他的遗愿!
一次,徐霞客准备进入湖南的麻叶洞。当地乡民拿着镰刀、木棒守在洞口,其他人则放下手中的劳作,把洞口团团围住。他们担心徐霞客能否活着出来,因为传说洞中有神龙、妖怪,还有蟒蛇,会吃人。徐霞客面带微笑,从容拿起火把进入洞中。在洞中,他亲身感受了洞里的天然奇景。完成探险后,他走出洞口,对守在洞口的一百多人说,洞里没有鬼怪,却有奇特壮观的风景。大家看到徐霞客神清气爽,讲得神采奕奕,无不敬佩。
徐霞客不仅挑战一切,而且从不迷信权威。他痛恨因袭附会,以讹传讹。他说“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藉所蒙。”登顶天都峰,徐霞客感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再爬上莲花峰顶,果真发现“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因而得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结论。这一发现令今天的测绘专家啧啧称奇,因为现代技术测定,莲花峰海拔为1864米,天都峰海拔为1810米,两峰高度相差54米,而两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难通过目测发现这一差距的。
53岁的徐霞客准备继续西行进入缅甸时,遭到了土司木增的善意阻拦,木增说,五月的丛林中瘴气甚厉,还有野人出没,随时会有性命之忧。而此时,由于长年奔波,徐霞客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最重要的是双脚磨烂,用他自己的话说“两足具废,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徐霞客最终放弃了进入缅甸的念头,这是徐霞客旅行30多年来第一次主动放弃。云南,也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终点。
这一年是1640年,徐霞客再也走不动了,而且病情不断加重。看到这种情况,木增果断派遣八个精壮纳西族汉子,将徐霞客用竹椅抬回几千里之外的江阴老家。这些纳西族汉子遵照木增的嘱托,穿山越岭,披风沥雨,历时半年,把徐霞客平安抬回了老家。几个月后,徐霞客在病中与世长辞。
据说,徐霞客临终时对儿子交代,他死后头要朝向云南方向,意在表达对木增的感激之情。徐霞客在丽江期间,对这位木土司热衷中原文化十分钦佩,便“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完成了木增《云薖淡墨》书稿的整理编校工作,并为木增的《山中逸趣》集写序言等。同时,还指导木增的儿子木宿学习写作。木增对徐霞客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
今天,当无数的旅游者在丽江木府博物院门前驻足,瞻仰木增和徐霞客的雕像时,仍会被那段高尚的友谊感动。
死不恨矣,他是真正的旅行家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徐霞客客观评价了自己的一生,他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死而无憾,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