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实践性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育人效果呢?于是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能够通过独立的工作和团队,体会到自己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体验和失败的过程中赢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在履行责任中获得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实践性的教育中,激发了自主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自主的学习乐趣。在75%的六年级学生说项目增加了,他们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并且节省了资金,有的说我了解到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如何影响这个社会。
而我们的孩子高考的时候都到高三了还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哪里?我和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所以我们面向未来,要培养的孩子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这种自主学习,会自主选择的这样一个实践能力,这种创新精神和态度,那么把现实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那么在我们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里面特别提出要通过实践性教育、通过实践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的能力。刚才我们通过《我和我的城市》的实践性活动里面,这就是一个具体的说明。
我们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实践性教育,在这里面把实践性教育活动和它的落实立德树人里面的价值体验相连接起来的时候,那么学生是要在进行体验体悟和体认的过程之中让他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实践,学以致用,在这里面他才能够进行价值体验、才能够进行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和创意物化。这是如何加强实践性教育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我们的一些政策指导思想。
最后我想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加强实践性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和我的一些思考。我们说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在这里面,这是一个21世纪的能力模型,我们在学校里面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的能力,这里面就是基础的能力支撑着思维的能力,而实践的能力又引导着思维的能力,这个也是心理学方面的一个研究,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实践教育确实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上课来讲,上课这种影视音频这种被动的接收对于学生的思维的锻炼、对于他的能力的形成也就小于20%,但是让学生参与能达到20—75%,最后实践性学习,在真实环境中,在老师陪同下,去提出问题,去现场练习的时候,他却能够达到75%的效果。
面向未来,从宏观层面来说,对于我们国家培养人才来讲,加强实践性教育将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微观层面我们还需要多一些那样的实践中的典型这些案例,不断的把它进行提炼,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再循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具体的来说,我们对于加强实践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还非常重要,目前从我们国内对于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更多的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自然主义、建构主义、体验式教育的等等都是国外的这样一些理论成果,而具有我们中国特色和基于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那么未来对于中国特色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研究还需要亟待加强。
第二个就是理论研究和我们的实践研究之间还要进行深度的融合,目前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比如说就拿研学旅行来说,把国外的很多一些理念,甚至把国外的一些研学旅行的模式,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比如说关于把童子军这样一个模式搬到中国来,但是它适不适合中国这片土地呢,你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之中又是怎么样去贯彻呢,所以现在对于这方面我们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融合。
另外一点就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实践性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一个统一,我们说立德树人是我们推进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性教育过程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现在在加强实践性教育过程之中,很多学校都在搞,那么对于活动的组织也很重视,那么对于活动的过程,在活动推进的形式也很轰轰烈烈,但是活动的效果怎么样?活动回来以后具体到对学生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到底有没有产生效果,是不是真正能够促进立德树人这个还有待考量,所以说很多的这种实践教育的内容还比较的肤浅,所以要加强实践教育内容上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