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面研学旅行最重要的突破口是要进行统筹协调和整合资源,现在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在研学旅行、如何在实践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是说现在在推进研学旅行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活动是活动、实践教育是实践教育,它和立德树人没有形成一个很强烈的相关性,怎么样在这个研学旅行或者是实践性教育活动之中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这个是我想举的一个做得好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能够统筹资源,而且又是把实践和立德树人联系起来,首先是黄冈地区,我们说它是革命的一个圣地,为了弘扬这种红色基因,孕育这种精神高地,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实践育人体系。第一个就是善于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第二个就是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我走红色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炼,在我走红色路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升华,叫我懂这热土,在我懂这热土基础之上,进而我是建设者,让学生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怎样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把这种精神叫精神伴我行,强化精神共鸣和文化传承。最后切实身体力行的弘扬这种红色文化。
这样一个实践育人体验它体现了一个研学实践教育的一个内涵规律,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是以身体之,去体验,亲自去体验我走红色路,然后以心去悟之,体悟我懂这热土,在体验和体悟基础上进行价值认同精神伴我行,最后践行知行合一,弘扬这种文化,所以实践教育有内在必然的规律,我们要按照实践教育的规律去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也就是习总书记说青年要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许多学生正是在社会实践和系统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这些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之中。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发具有示范意义的活动课程,建立适合于实践活动的基地,开发这种精品的线路,探索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体系,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些工作目标。目前我们在全国推进建立一个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它是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这样一个研学实践教育网络,也就是说,学生晚上在营地中住宿,白天在营地中接受教育,但是他不能仅仅局限在营地之内,他在白天的时候还可以到营地周边的基地,比如说营地周边的传统文化基地,或者爱国主义基地,或者科普基地、自然生态基地学习,晚上再回到实践教育营地里面。
所以教育部对研学旅行的基地和营地都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比如说要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线路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主题,要有专业的师资和讲解人员,而且基本上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对于基地的要求还有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以及对于在本地区、本行业的示范性。对于基地还给它罗列出了一些版块,比如说优秀传统文化版块、革命传统文化版块、国情教育版块等等,国防科工版块、自然生态版块。在去年2017年12月份,教育部公布了204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14家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今年最近我们又评选了300家左右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30家左右的实践教育营地。
我们就是要通过在这样一个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布局里面推进实践性教育,对于营地的要求比基地的要求更多一些,因为它要有集中食宿的服务,另外对于营地来讲它能够具有活动组织和协调服务的功能,也就是说要和周边的基地来形成对接。
怎么样在研学实践活动之中具体的进行统筹和推进?在2017年的10月份,我们又公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课程解读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要进行统筹考虑,我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一是要统筹各学段、二是要统筹各学科、三是统筹各种资源、四是统筹各种师资配置。比如统筹各学段,这是在杭州富春小学的例子,小学一共六年级,如何统筹各学段?一年级假日小队参观富伦生态公司,亲眼目睹回收牛奶盒循环再生的过程,二年级小河观察员对富春街道太平浦四号渠的水质进行跟踪检测,清理沿河两岸的垃圾,三年级同学来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四年级孩子则对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探访,五六年级学生对富阳境内10多个条溪流的分流进行统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