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到六年级有各时段的连续性和统筹,低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活动当中侧重于让学生观察记录描绘,中年级学生去调查、分析、说明、信息加工,重在理解知识、技能的简单应用,高年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进行统计、实验,重在综合评价和认知。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统筹各环节?我们说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所以要从教育目标上推进研学旅行的话,我们首先需要一个问题的环节是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课题去旅行,也就是说带着课题用这个问题驱动他在旅行过程中的认知,然后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有教师、同伴、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的共同协作来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当他遇到很难问题的的时候,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给他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持和脚手架。最后要进行成果分享,研学这个实践活动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
这个就是怎么样把学校和外边的校外的基地联合起来,这个是重庆把数小学的例子,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育人目标,怎么样把学校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这所小学有了这样一个必要的程序,就是通过三轮备课推动课程设计的落地,第一轮是分头备课,也就是说学校和研学实践基地的人分别围绕着主题进行备课,包括内容设计、实施流程、人员分工、安全预案等。第二轮是对接备课,学校与其他课程研发团队对接各自的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深度沟通、研讨,取长补短。第三轮是现场备课,到基地现场按照联合研发的教案,模拟学生的身份进行全流程体验、查漏补缺、完善教案。在这方面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环节来落实,当然我们其他的学校,比如说跟博物馆之间的对接,也有的学校做得非常好,大致是按照这样的环节和流程。
现在研学实践基地跟学校对接的时候,学校这方面是要求研学实践基地带着课程来投标,他对他课程的特色设计与学校之间的关联就要平分,课程的特色设计,比如说研学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特色、设计,包括他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就是这个实践教育基地课程的实施与保障,包括他的课程的研发、他的场所、他的教师队伍、他的课程评价和安全保障。通过这样一个双向的互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对学校的管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对研学实践基地进行评价,双方互评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实践教育的网络。研学实践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这种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我们现在看一看国外的例子,他们是怎样推进这种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芬兰曾经一度在OECD组织的测试中多次取得世界第一,现在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芬兰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是在芬兰的小学校里面六年级进行的一个《我和我的城市》的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我和我的城市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是凭借着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它的创新性已经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怎么样推进学校里面这样的实践性活动?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我和我的城市》,我曾经三次去芬兰,芬兰其实它的国土面积并不大,它这里面城市的一个学习环境就是一个500平方米的小城镇,在这个小城镇里面有着15家公司的商业场所,在学生进入《我和我的城市》之前,小学生先在自己的学校接受理论课,再到《我和我的城市》的真实情境中体验,这些课程包括创业知识、工作和生活能力两个主题,话题涵盖社会、经济、商业、创业等领域,比如说为什么要交税?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职业领域不同的薪水?
在课堂学习之后,就让他们进行实际的真实情境的体验,尝试将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这里边学生们扮演各种角色,比如说销售助理、教师,孩子们拿着银行卡在这样的真实的城市里面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也有的当老板,向员工支付工资,还有的跟城市的这种能源废物管理公司签合同,还有的孩子扮演市长的角色,接待外宾。也就是说孩子的课堂从教室拓展到了校外,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