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人类、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我们的孩子面向未来哪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应对时代的挑战。目前,各个教育都在研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成功的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国际方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在反思教育中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就是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也就是说,在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当今世界的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其中涉及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在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都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
什么意思呢?我们到现在为止很多的对教育的认识都是认为只有在学校里进行的才是学习,学校之外进行的那都不是学习,那么书本上的才是学习,社会上的、家庭里的、街道上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没有纳入我们学生学习的范围,但是在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种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正规教育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那么在现在世界各国也包括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就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性和复杂的学习格局,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拓展学习的空间和网络。
这是国际上的一个共识,那么对我们国内来说,从十八大以来到十九大,到这次9月10日全国第五次教育大会,我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命题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这样一个根本任务面前,他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为了立德树人,还要补齐我们教育短版,我们中国的教育短版是什么呢?就是实践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于对书本知识的过渡关注和对实践活动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有生活,他们很少有去亲力亲为的在场机会,缺乏去经历、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问题。
刚才我听了周彬老师的发言,我只听了一部分,没有全听,我不完全同意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他说的一些跟我们教育部指导方向上还是有些偏差,但是其中有一点他说的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在新高考面前,那么教师也不知道怎么样指导学生去选择?包括现在大学里面的一些老师,那么这个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少实践、少体验,在我们这个学校教育当中,认知与实践,知与行是分离的,那么实践教育环节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高考改革不仅我们国家在让学生进行选择,美国、日本、芬兰很多国家都让学生去进行选择,为什么人家就能把选择做得很好,而我们的学生当你给他现在机会的时候,他却不会选择,就是因为他没有体验、他没有实践。
举个案例,我刚才说有生命没有生活,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是宁波某小学开学第一天,吃午饭的时候,半数孩子面对盘子里面的虾傻眼,孩子们不是不爱吃虾,而是不会剥虾,校长说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他刚调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孩子的数量是个位数,有的小学在开学第一周要先教孩子如何摔跟头,才不能让自己摔的太重,小学一年级40人的班里面只有9个学生会系鞋带,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缺少生活体验和实践,当你给他选择权的时候,他怎么会去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陶行知先生说:“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所以面向未来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重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融合。